首页 >> 学习中心 >> 内控框架与模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难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难点

 

20110517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发展思路。而要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就是破解体制机制方面的难点和障碍,深化改革,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前不久,调研组赴山东省进行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难点研究”专题调研,结合山东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发展情况,深入分析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的体制难点,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破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制难点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要实现改革的新突破,首先必须加深对破解体制机制难点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

 

  从改革开放30年来成功的实践经验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从安徽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到企业改革,再到文化体制改革,每一项重大成就的取得无不显示出改革的动力和活力,正是改革解放了生产力,焕发了新的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从巩固应对金融危机的成果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背后是体制机制的缺失。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在遇到矛盾和困难时都在研究自己体制的弱点和难点,不断进行调整。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等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党中央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提出利用“倒逼机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一场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深刻变革。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必须找准体制机制的难点和障碍,在破解这些难题和障碍上下工夫。

 

  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体制机制实际上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体现,体制机制构成一个社会的激励结构。我们提出在已经实现30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就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通过转方式实现更高更有效的体制机制安排。早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现在由“增长”方式转变为“发展”方式,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转方式、调结构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

 

  从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看。全会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并提出了5个坚持,强调改革开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面对我国人均GDP进入3000美元到10000美元时期的新情况,要防止中等收入陷阱,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就要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而要实现转方式战略任务,就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小平同志说的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对的就坚持,错了就改正,走出一条富民强国的新路子。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破解的几个体制难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同样,破解体制难点、深化改革也涉及各个领域。结合山东调研的情况,围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提出必须破解的8个方面的体制难点:

 

  1.深化农村改革,破解农业转方式的体制难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转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善民生,而最需要改善的还是农民。五中全会提出富民强国,把富民放到了前面。如何让农民富起来?山东省诸城市通过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做法:一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针对原来农村村庄分散、实行公共服务构不成规模的状况,他们将1249个村庄规划建设为208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都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围绕新社区健全党组织,实行农村的集约化发展,把医疗、社保、计划生育、治安警务、法律服务、邮政、农资配送等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实现了“两公里服务圈”,形成多村一社区的“诸城模式”,被民政部命名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在确保这个县级市162万亩耕地红线不动摇的同时,用好土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等政策。平均改造一户农村旧住宅可以节约土地50%以上,解决了农民冬季取暖、洗澡、厕所卫生等问题。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发展了835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经营权15.6万亩,保持农民的承包权不变,使许多农民就地改变了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农业基础地位。通过深化农村基本制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破解工业和服务业转方式的体制难点。从调研情况看,山东主要的经济短腿是第三产业占比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针对这种情况,他们的做法:一是加快发展服务业。通过采取调整考核办法和现场观摩等机制创新,促进各地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就旅游业看,策划了“好客山东”的品牌宣传推介,一批新的旅游业项目开业。在泰安,新开业的“方特欢乐世界”一次可以同时容纳2万人,开业5个多月就接纳游客70万人次,收入1.4亿元,安排了1000人就业。2010年山东服务业占比已经提高一个百分点。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大力加强“三农”、民生、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资。山东的技改投资已经占到全部投资的35%,占到全部工业投资的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2.9%。三是调整消费结构,多管齐下扩大内需。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增强消费能力,完善即期消费政策,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当年开工建设农村住房100万户,改造危房15万户,带动了建材下乡和农民消费增长。四是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大力推进实施重点带动战略。通过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山东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3.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先进的技术和资本向有资源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流动。二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包括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浮动汇率制度;加强金融监管,注重分析风险的积累过程,切实做好预案;培养金融人才,以资本为纽带,促使银、证、保体制机制更有效地运行和实施。山东诸城市已经组建了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贷款担保机构多达15家。三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实施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财税政策;取消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政策,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由从量征税改为从价征税,将税收与资源市场价格直接挂钩,提高资源使用成本。通过征收特别收益金,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四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山东在 20062009年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了18.5%,低于全国15.61%的降耗水平。

 

  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分配差距逐步拉大,另一方面是分配不公。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建机制、增渠道上。一是调整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对高收入者适当多征税,如适时开征物产税、遗产税等。二是调整企业与职工的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工资决定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工会及社会的协调监督作用,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制度,确保劳动者收入增长与企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三是调整分配不公。解决好个别垄断行业分配过高以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保护群众的合法利益。要为失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提供社会保障,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增强地方政府财政保障能力,强化财政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和引导作用。针对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问题,一是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新增财力的分配上向基层倾斜,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降低政府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入,强化关键领域和重要产业的投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二是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搞好“省直管县”试点,通过简化预算级次,逐步使各级政府拥有比较稳定的收入税种和渠道。三是开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税种,将不可再生资源、再生周期较长或再生难度较大的资源、供给缺乏不宜大量消耗的绿色资源纳入征税范围。改革资源税,开征环保税,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形成建设两型社会的新的激励机制。

 

  6.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夯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一是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二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市场主体,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三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推进公平准入和改善融资条件为重点,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7.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尽快在国家和省级事业单位试行养老保险;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来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推进服务业的大发展。

 

  8.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社会环境。针对社会保障覆盖群体不一致、覆盖范围过小等问题,要继续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包括国家基本社会保险制度、企业补充社会保险制度和个人储蓄社会保险制度在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消除城乡、地区制度壁垒,尽快实现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除国家社会保险外,应发展商业保险、民间互助,以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我积累、自我成长为原则,加快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产业化、社会保障项目运作过程产业化、社会保障基金营运产业化和社会保障服务产业化。

 

  三、扎实做好破解体制难点工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在转方式中,做好破解体制机制难点和障碍这篇文章,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要在转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很重要的一点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克服“路径依赖”,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不断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和障碍,实现由传统发展方式向科学发展方式转变。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最近出台的《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鲁发 [2010]10号)中,明确提出4个理念,即牢固树立效益优先的理念,注重产业增效、财税增加、居民增收;牢固树立创新创造的理念,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本运作、开放融合;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生态文明、节能降耗、低碳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意愿。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切忌搞一刀切,应从需求出发,从暴露出的问题出发,从凝练的项目出发。尊重市场机制的自然作用,突出改革重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效果如何,需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来检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企业是转方式的市场主体,应充分发动企业职工,增强企业自主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推进企业调整重组,提高质量和效益,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战。学习借鉴别国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第三,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服务型政府。我们的政府现在仍然在管一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特别是通过土地批租、项目审批、价格管制、行政垄断、地区保护等手段掌握过多的资源配置权,抑制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而有些该由政府管的事却没有管到位,特别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还比较薄弱。现行的政绩考评体系和“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不科学,导致了有些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以资源、环境为代价实现GDP的高速增长。政府应履行好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节能减排、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指数等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告别GDP崇拜, 增强各级政府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充分发挥法制的功效。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特别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和一切合法收入的法律制度,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树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治理念,维护法制权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育,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应自觉接受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通过制定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法律,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总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难点和障碍,不断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科学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王军民

文章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国际内部控制协会ICI中国总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中心A座1039室
官方网站:www.neikong.com 联系电话:010-68004176、68004186 传真:010-68004186   E-mail:cert@neik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