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中心 >> 内控框架与模型

充分利用专利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充分利用专利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10613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个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正以前所未有的峻切期待我们的破解之道。专利制度作为一项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本文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专利制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能够发挥有效作用:

(一)专利制度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决定其可以深度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无论是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还是现代经济学理论均认为,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由于专利制度能够以法律方式保障发明创造者独占其发明创造权,专利权人通过实施、许可或转让其专利技术的方式获取经济收入,从而补偿其前期研发投入并获得合理利润。专利权人的获利程度通常与该专利技术的创新高度以及社会对该技术的需求程度正相关,即创新度高并适应于社会需求的专利技术可以获取高额的利润。反之,如果社会不接受该技术或者通过简单的规避方法即可绕过该技术,则专利权人就较难获取预期利润,甚至连前期研发投入也难以收回。

 

  专利制度的上述本质属性决定了研发者或投资人的研发努力大多是朝着最大程度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向进行的。持续的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而这种技术进步正是在相关利益的驱动下实现的。因此,社会需求这一获利基本要素的变化,可通过专利制度的传导或调节来影响技术进步的方向。经济发展方式在较大程度上受到社会需求结构和技术创新水平的双重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专利制度和市场机制的联动调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利益为驱动的技术创新活动将深度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

 

  (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专利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以知识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取得迅猛发展已是不争事实。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约占到全球经济产量的30%。人们普遍认为,科技进步正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但同时,全球范围内资源不断衰减、环境持续恶化、粮食供应吃紧的矛盾不断显现,人类的发展乃至生活与生存面临巨大挑战,发展知识经济则是上述挑战的有效应对之策。由此看来,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外部驱动力。可以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向就是发展知识经济,二者在一定意义上已经相互重合。

 

  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创造,而知识创造活动并非自发的主动行为,它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有效的驱动力。专利制度将市场利益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在兼顾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极大地激发并保护了科技知识创造者的积极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科学、最有效、最先进的知识创造与利用制度。因此,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专利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将日趋显著,同时有了专利制度的保驾护航,经济发展的方式将更加绿色、和谐和进步。

 

  (三)抗击金融危机的实践证明专利制度能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有效作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软肋尽显,对我国许多企业产生了严重冲击。但调查数据显示,专利工作基础扎实的企业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如江苏省的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2008年整体销售额呈增长趋势,广东省的172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的有132家,占76.7%,专利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的有147家,占85.5%,专利产品显示出较强的抗冲击能力。拥有25000多项国内外专利申请的华为公司,2008年合同销售额达233亿美元,同比增长46%,其中75%来自海外市场。山东硅宛新材料科技公司,由于原主导产品主要是传统的陶瓷制品,2009年一季度公司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同比下降38.4%,出口同比环比均下降50%左右。在此情况下,开发出“全陶瓷刀”、“陶瓷除砂器”等专利新产品,当年度此类新产品占据公司80%以上的销售份额,成为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这些实例证明,由于专利制度所富有的创新认定性、权利排他性以及立足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性,专利产品一般具有较高的创新度并更贴近市场需求。拥有这些专利产品的企业,或者因在产业链中居于中上游而拥有较高的利润空间,或者因在产业分工中占据主动地位而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由此也就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历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规律表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孕育一个更具活力的创新时代,每一个创新时代也都会推动专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专利保护水平的提升。从2010年开始,全球范围内专利纠纷案件频发,仅9月份就发生了数以百计的专利案件,似乎预示着新一轮的专利保护强化运动已经开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无一不与专利制度发生着直接或间接关系,无一不需要发挥专利制度所具有的激励知识创造、配置智慧成果的作用。可以说已经到了全面审视专利制度运行状况,并加以调试改进的时候了。

 

二、我国专利制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专利制度发展状况我国的专利制度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经过 30多年的努力,我国专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具体表现为:一是建立了既符合国际规则又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专利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建立了比较健全的专利管理体制,中央和各级地方专利管理机构职责明确,运行顺畅;三是专利工作与经济工作不断融合,运用专利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四是专利意识开始深入人心,专利运用主体企事业单位的专利创造与运用能力不断提升,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超过30万件,位居世界前列;五是专利审批能力显著提高,审批数量和速度位居世界前茅;六是基本建立了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利保护模式;七是专利信息传播与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企事业单位运用专利信息的能力不断提升;八是专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由专利管理与执法人才、专利审批人才、专利中介服务人才、企业专利管理人才等构成的人才体系初具规模;九是专利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

 

  多年的砥砺奋发,造就了一个既遵循国际规则又基本符合中国国情,既注重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又注重平衡专利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害关系,既注重激励科技创新又注重科技传播与运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利工作体系。光荣辉煌属于过去,经验总结助力未来。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更需要我们清醒审视专利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专利工作起步晚、底子薄,缺乏经验沉淀,专利事业仍存在着诸多影响到未来发展的问题。一是国人专利意识相对不足,人们的传统心智模式对专利制度的价值理念不能完全认同,“窃书不为偷”的观念在相当一部分人心中根深蒂固,这直接影响了专利制度的运行效果;二是专利工作与经济工作的融合度仍不够,主要表现为使用专利杠杆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还不强,包括专利、科技、经济、规划、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在内的综合联动工作机制尚未形成,政府各部门的政策措施难以形成合力,致使专利制度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三是企事业单位的专利创造、运用、管理及保护能力还比较薄弱,表现在尊重他人专利技术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普遍缺乏,对国际规则的了解十分有限,运用专利制度提高其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的能力偏弱;四是专利人才严重匮乏,特别是既精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又熟知科技财经政策的高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五是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一些生命周期短、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的技术领域表现更为明显;六是专利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弱、服务领域窄、诚信不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极大影响专利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也难于发挥专利制度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引导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革命的制度优势。

 

  三、利用专利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重点在今后一个时期,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大力宣传普及专利制度的相关知识。加强正反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使各级地方政府深刻认识到专利制度是以市场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工具;使广大企事业单位深刻体会到,谁的专利制度运用能力强,谁就能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谁就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培养专利意识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从社会构成的每个基本单元抓起,多角度、多层次引导人们主动扬弃我国传统文化中不适合知识经济社会的糟粕,在社会公众中积极培育形成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为内涵的知识产权文化。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使专利工作与经济工作更加有机融合。专利工作涉及面广、领域宽,如无其他制度及相关政策配合,其自身作用有限。例如,专利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失效的。为使专利制度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有效发挥利益驱动作用,各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做好统筹谋划和部署,使各项政策形成合力。例如,对于国务院发布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审批部门应在审批效率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而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应对专利技术产业化给予支持,实现在关键技术领域超前部署,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的专利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保证创新产品能够获得最大回报,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三是提升企事业单位专利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提升专利创造能力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在于保证创新主体愿意并敢于投入搞研发,以及技术人员有研发积极性。对于研发投入风险问题,除目前已有政策外,可考虑设立研发风险保险基金或者知识产权风险基金;对于调动研发人员积极性问题,应尽快制定职务发明条例,明确发明人的权利义务和利益分享机制。在专利的运用和管理方面,则要使企业了解其拥有专利的价值,应大力推动专利价值评估工作,建议设立专利价值展示平台,定期评估各领域代表性专利的价值并予展示,同时还要增强企业实施自有专利的意愿和尊重他人专利的意识。在专利保护方面,关键是要增强企业尊重他人权利和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和能力,做到他人的权利莫侵犯,侵则受损;自身的权利要行使,行则受益。

 

  四是加强专利人才队伍建设。专利工作的推进,关键在人才。目前两类人才尤其重要,即高端引领人才及实务人才。在这两者中,前者更关键。为此建议设置国家级的专利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完善高端人才培养制度,通过对专利人才的统一选拔、培养和使用,促使其快速成长为高端人才。对于实务人才,要发挥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政府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培训平台,促使其重视专利人才、加大培养投入,当然也可考虑依托中介机构以市场方式加大培养规模。

 

  五是进一步加强专利保护。加强专利保护要做到“出手要快,措施要准,工作要实”,重点解决技术发展快、寿命短的领域保护力度弱的问题。建议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进一步提高这些领域专利申请的审批效率,使申请人及早获权;其次,研究探索建立专利确权、侵权联合审理机制的可行性,将专利确权与侵权的串联流程改为并联流程,显著缩短专利权人的维权周期;再者,加强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行政执法效率高、成本低的制度优势,加大跨地区的专利联合执法力度,提高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及时性,确保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落到实处。

 

  六是加快发展专利服务业。专利中介服务不仅贯穿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全过程,也是专利工作与科技、经济等工作有效对接的桥梁纽带。因此,加快专利服务业发展,是当前最为迫切也最有难度的课题。这就需要在政府监管和政府支持两方面同时加大力度。加强政府监管以营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为重,做到“出政策、给平台,多监督、少限制”;加大政府支持则是要求政府扮演“推一把,引一下”的角色,使其迅速走上发展快车道。为此,可考虑逐步将政府公共管理的部分职能市场化,用市场机制将这些公共资源配置给中介服务机构,使其“有饭吃、有希望”,逐步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

 

专利制度在我国施行的时间还很短,取得的经验也还不够,但可以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专利制度本质属性和运行规律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专利制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一定可以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作者:赵端

文章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国际内部控制协会ICI中国总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中心A座1039室
官方网站:www.neikong.com 联系电话:010-68004176、68004186 传真:010-68004186   E-mail:cert@neik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