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控的薄弱环节
剖析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控的薄弱环节
实务分析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内控是保险公司风险防范的基础,本文力图揭示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控制度存在的薄弱环节,以期对保险公司的整体风险防范有所助益。
1.支公司机构设置不合理。某些老公司以前将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域设立,一直设到县一级,但在近些年的改革推动下,基层分支机构控制费用、压缩编制、控制人员,很多基层支公司仅有一人或二人属正式在编人员,其余均由支公司临聘,包括会计等重要岗位,这使得会计人员对支公司“一把手”言听计从,根本起不到会计岗位应有的监督职能,对“一把手”的监督制约力度非常弱,形成内控的薄弱环节。
2.内部稽核部门工作易打折扣。无论对内部稽核还是外部审计,独立性均是其工作质量的生命线。内部稽核由于其独立性相对于监管部门检查或社会审计较弱,内部稽核部门的工作易流于形式;或者在内部稽核部门查出问题后,但公司管理层却由于种种考虑,对其处罚不严,客观上造成了姑息养奸的后果,没有将风险在第一时间消灭,甚至愈演愈烈,酿成恶果。
3.与投保人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保险公司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层公司是与投保人直接发生业务关系的,其对外代表公司与客户签订保险合同,因此上级公司为实现有效监控,就必须与投保人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并坚持进行有效沟通,而不能只从下级公司获取信息,否则会产生较大的风险隐患。目前,多数保险公司靠电话回访这条渠道建立了与投保人的沟通,但部分公司由于担心回访所问的问题如太“敏感”,会影响公司业务人员的业务开展,而挑选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向投保人回访,造成了沟通渠道的不畅。
4.考核机制不科学。考核机制就好比导航系统,考核机制不合理、不科学,势必使公司运行偏离预定的目标。首先,以保费收入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虽然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但却使下级公司过分偏重对规模的追求而忽视其他方面;其次,保费收入层层加码,许多情况下并没有切实考虑到下级公司的实际情况,很容易导致下级公司弄虚作假,甚至不惜违法违规来达到考核指标所要求的业绩。
5.固定资产购置管理不合理。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国有保险公司中,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由于受历史原因、体制原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对固定资产购置审批程序复杂、耗时,一些基层公司出于实际经营需要而购买固定资产,却得不到上级批准,因而便产生以账外积累资金或变换名目使用账内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的动机,这个问题虽然看似不大,但却是基层公司违规的一个重要根源之一。
6.节余费用分配不合理。目前许多保险公司都已实行了预算管理,但对节余费用的处理各个公司却不尽相同;在某些保险公司,由于有节余费用大部分需上缴的规定,使下级公司在费用开支限额用不完时,便采用虚列费用、用“大头小尾”发票等方式将资金套取至账外,形成账外资金。
7.财务签字领取资金手续不严密或执行不严。保险公司经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需要向营销人员或代办人员(单位)支付佣金或手续费,在向个人支付佣金或手续费现金时,多以领取人的签字凭证即可入账,营销人员或代办人员多是以组的形式进行管理,因而组中某一人(如组长)代签字现象十分常见,有时财务人员代签字将现金先领出,等有关人员来取也较为常见;此外,对寿险公司而言,营销员的脱落率相当高,某一营销员离司后上级公司可能并不会立即发现,可能仍会计算并发放续期佣金。某些基层公司正是利用这一漏洞,通过财务人员代签字的方式,将虚列或多列的费用、佣金或手续费套至账外,形成“小金库”。之所以能够操作成功,是与财务签字手续不严密或执行不严紧密相关的。
来源:中国保险报
作者:宗照航 黄贵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