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与评估
首页 >> 学习中心 >> 风险管理与评估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谨防五种倾向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谨防五种倾向

 

20110517

  2009年国家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各地高度重视,积极推进。2010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出台后,各地更是加紧谋篇布局、狠抓具体落实,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力的措施。这既充分反映了大家认识上的重视与统一,也深刻反映了这项工作本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实际推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与反思,应当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避免。概括说来,须谨防五种倾向。

 

  一防盲目跟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整个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各地格外积极地加以贯彻落实,既在情理之中,也是惯性使然。如果确实是在充分领会和认识,认真分析和把握,以及富有针对性和特色,并经反复推敲和论证的基础上推出的,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当肯定。但也不排除有些地方并没有做到上述要求就匆忙决策、急促上马的情况。一拥而上、过段时间又一哄而下势必会引发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钢铁、水泥、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近年来的产能过剩问题,至今还时时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即使是现在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预防将来的产能过剩,比如国际著名的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预测,到2015 年中国动力锂电池产能将超过实际需求的45倍。当然,经过市场充分选择与调节后,过剩也好、重复也罢,恰恰是一种维护竞争机制的市场健康状态,正因为如此,才能诱发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供大于求才能导致优胜劣汰,否则,短缺经济条件只能让企业产生惰性。说到底,真正要坚决反对的是未经科学论证盲目铺摊子和不按程序擅自乱上项目,以避免过度的低水平过剩及重复,造成恶性竞争,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各地大可不必盲目跟风,而是应独立和冷静地思考,科学和慎重地决策。

 

  二防千篇一律。大家在重点产业选择上的相同或重复,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尽管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因为选择雷同也反映出相同的这个方面本身就是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的,而且同构在产业发展的初期也是有集聚之功的,但从中长期发展来看,区域产业同构特别是各省之间的产业同构会造成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和内耗严重,也不利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所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还是要尽可能相对集中,有所差异,避免重复。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差距大,各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避免产业同构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可能。从空间上说,可以尽量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从而深化产业间分工;也可以通过确定各具特色的功能定位,培育地区竞争优势,在深化产业内分工、甚至是产品内分工上下工夫。从时间上说,各地可以很好地利用发展阶段的差异,通过加强产业转移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三防包办代替。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一定要围绕市场,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主导下的内生发展路径,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激励功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当然,政府引导作用也不应忽视,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政府作用尤显重要,但归根到底政府是起助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绝不能包办代替。因此,随着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要逐步实现财政与企业共同投入向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为主转变,让市场机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和管理问题。否则,政府就会耕了企业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而企业则擦着政策的边缘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由此可见,政府引导不仅是门科学,而且是门艺术,必须拿捏得当。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到成熟期以后,要更多地通过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本身发挥作用,才能不断增强产业的自主创新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美国上世纪90年代引导信息产业发展,很好地体现了引导方式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美国政府的行为随信息产业生长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上世纪50年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用户和资助者。这一时期,资助面比较窄,重点是对技术本身的试验,而且没有一个系统的长期战略计划,但是,对私营部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到上世纪6070年代技术扩散和产业增长阶段,政府扶持的重点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再到上世纪8090年代信息产业成熟阶段,政府积极组织和支持联合研究开发。一方面对政府所有的成熟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实行商业化和私有化,另一方面又开始资助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研究。

 

  四防低端跟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建立起来的,因此,对产业和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要求更高。只有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产业高端,有重点、有步骤地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才能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引领未来发展的方向。低端跟随、被动跟从都只会让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就只能是被动挨打。如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硅料提纯技术长期以来基本上依靠国外“技术租借”,结果就是用太阳能光伏每发一度电国外技术拥有者就会从中拿走0.1元。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艰苦卓绝的自主创新的基础性积累,因为科学技术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基础建不成高楼大厦,没有积累上升不到产业的高端。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要完全靠原始创新实现,也并不是就否定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事实上,引进消化吸收对后发国家来说更有必要。我们所要正确处理的是,在坚持原始创新的同时不要机械地盲目排外,在积极引进吸收的同时始终不忘自力更生。因为,一方面,引进技术可以节省探索时间、以较低的成本极大地缩短差距,是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所在,能够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展科技创新,与国际领先技术同步发展。另一方面,后发国家面临的绝大多数情况是新兴产业在国外已经出现了,但核心技术无法引进。即使从发达国家引进了新兴产业,但是如果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原始创新,也无法真正实现产业高端化。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归根到底离不开原始创新。

 

五防急功近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但个别地方暴露出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短平快和出效益,而忽视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这样做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以美国、日本为例,美国的自主创新强,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极其重视基础研究和长期积累的结果。而日本虽然意识到解决技术自主问题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研究薄弱,技术自主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至今仍停留在跟踪阶段,最后日本就是在这方面栽了大跟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正好是极其需要科技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驱动的。说到底,没有科技的重大创新与突破就不会有新兴产业的出现。因此,自主创新不是短期可以完成提高的,而是需要有长期坐冷板凳的精神,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从此在自主创新方面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只能无所作为、被动挨打了。恰恰相反,我们可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越是困难越要静下气来、潜下心来,苦心钻研、奋力攻关,这样自然就能修得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双丰收的“正果”。

 

 

作者:于新东 牛少凤 于 洋

文章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国际内部控制协会ICI中国总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中心A座1039室
官方网站:www.neikong.com 联系电话:010-68004176、68004186 传真:010-68004186   E-mail:cert@neikong.com